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本站首页 > 学院动态 正文

思政课上的“红博士”——记校优秀教师李长虹

发布日期:2016-01-15 点击次数: 来源: 作者:

    当李长虹老师获得学校优秀教师的消息传开时,同学们首先想到的是“实至名归”这个词。自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毕业后,2003年李老师进入安徽理工大学任教,他用自己幽默风趣的教学方式获得了历届学生的一致好评点赞,成为学校哲学课上的“红博士”。

    每次走过李老师的课堂时,总能听到里面传来的阵阵欢笑。讲台上的他紧紧抓住了学生的目光,随手触碰到的一件事物都能成为他讲课的“道具”。

    于是,记者采访李老师就从他的思政理论课堂开始。那天,李老师正在讲授“意识具有指导实践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身边的讲桌便就成为李老师的教具,他说:“讲桌的创造其实就是意识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现象。”接下来,随手拈来的板擦、黑板、粉笔等都顺理成章地变成了李老师思政课堂上有生命的物体。

    李老师主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哲学素养通识”这两门课程。这是两门很容易流入俗套而变得枯燥乏味的课程,于是李老师总会想法设法地设计教案,以此来吸引学生对这两门课的兴趣。在学生看来,他确实做到了。“李老师课上总是热热闹闹的,因为老师总是用一本正经的语气和表情讲着一些搞笑却发人深省的话,让同学们有一种脑洞大开的感觉。”刚上完李老师的课,来自土木建筑学院的黄佳佳同学觉得两个小时下来,自己的思想价值观都有了一些变化,还没有听过瘾。另一名来自李老师课堂上的学生这样说道:“第一节课我其实是抱着打酱油的心态来到教室的,我还带了一本课外书,在听到二十分钟左右的时候,手中的书就看不下去了,不自觉地跟着老师的思维在走了。” 因此在李老师的课堂,根本不需要点名。

    在李长虹老师看来,讲课其实就是两个不同的主体之间通过语言的方式把一方的知识成果传递给另一方,接受知识的那一方再把它变成自己的智慧。

    李老师坚持把传授知识与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结合在一起。他希望学生们不仅可以“成才”,还要在大学做到“成人”。在讲到大学的意义时,他说大学其实是“人学”,即是学会长大,学会独立,学会一个人去思考、去判断,去做自己该做的事;同时大学也是“学大”,就是要学会大度和包容,学会用宽大的心胸处事做人。来自经济与管理学院的耿秀琴同学说:“来大学之前我一直觉得大学是一个和高中差不多的地方,我需要用很多力气去学习书本知识。而在听了李老师的课后,我明白了大学更有价值的地方,那就是学会生活,学会思考,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李老师课堂上的天马行空让我羡慕佩服,在他讲授的课程里我学到的是在其他课上学不到的东西,这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李长虹老师坚信我们学习理论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断的探索、发现和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所以他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真正领悟“知行合一”的真谛,并用自己的言行切实影响和感染学生:“总说理论关照现实,其实理论的学习是为了提升思想的境界,为了站得更高,看得更深、更远,从而在现实中更加从容、自信地解决问题。我是这样做的,也要求我的学生尽量做到。”

    在投身教学的同时,李长虹老师也积极参与教学科研活动。他曾先后主持完成了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和思政理论课建设项目的4项课题,发表论文共计10余篇。代表安徽省参加“长三角思政理论课教学比赛”,取得突出成绩,获得“安徽省思政理论课教学能手”、“安徽理工大学师德师风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在2015年教师节表彰大会上,李老师获得“安徽理工大学优秀教师”称号,而李老师更珍惜的是学生给予他的另一个荣誉称号——思政课上的“红博士”、“红老师”。李老师说:“金杯、银杯,不如学生们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学生们的夸奖。作为老师,能得到学生的认可,才是至高的奖项。”

撰稿、核稿:学生记者 鲁钰锋、江奇 思政部 徐其清 编辑、审稿:宣传部 夏雅凤、董淑平)

(原文链接:http://news.aust.edu.cn/info/1002/11718.htm

上一条:思政部党总支召开意识形态工作专题会议

下一条:我部教师参加2015年度安徽省朱子研究会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