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方略”课程建设暨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6月4日,由上海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及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联合主办“大国方略”课程建设暨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在北校区经管人文楼309会议室举行。校党委副书记王洪,安徽省教育厅思政处副处长王后林,上海市教委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协作组组长、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协作组组长忻平,上海市教委德育中心宗爱东副主任,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欧阳光明、李梁,淮南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方川,安徽现代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杜玉萍,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主任李雪梅,安徽联合大学教务处处长罗鸿等出席会议。本次研讨会分为上午、下午两个专场,设主题报告、专题发言、讨论交流等议程。
校党委副书记王洪代表学校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王洪在致辞中指出,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理想信念教育中起主导作用,但近年来随着国外各种思潮的不断涌入和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逐步显现,大学生思政课教学和理想信念教育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希望各高校专家学者加强联系和交流,深入研究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着力打造青年大学生真心喜爱、乐于接受的思政课话语体系,努力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提高影响力和感染力。
上午专场“‘大国方略’与‘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由安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其清主持。安徽省教育厅思政处副处长王后林、上海市教委德育中心副主任宗爱东分别介绍了安徽省、上海市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相关情况。上海市教委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协作组组长、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协作组组长、“大国方略”课程负责人忻平教授围绕“转换话语体系,创新思政课建设”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话语体系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一把钥匙,在思政课教学中要把理论融入故事,用故事讲清道理,用道理赢得认同,用悟道取代灌输。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上海市优秀思政课教师顾晓英从“大国方略”课程的设计、开设目标及影响力等方面介绍了“大国方略”话语体系创新。她认为,“大国方略”虽然是一门通识课,但它契合了90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思维方式和学习要求,可以说是高校思政课程的一种拓展和延伸,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安徽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照明介绍了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贯彻落实《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情况,毕业生就业工作处处长、安徽省“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负责人谢振安介绍了省级“形势与政策”课名师工作室建设及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情况。
下午专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由安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孙功主持。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欧阳光明围绕“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展开论述,他认为,新媒体时代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必须深入把握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涵与重要性,充分研究和总结其趋于式微的归因,从而依托时代背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构模式,赢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新媒体制高点。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梁作了“关于教学媒体、课程内容与教学目的的若干思考”的主题报告。他结合自己的教学历程,详细阐述了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安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其清介绍了我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科研工作、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等方面情况。淮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玉才介绍了淮南高校思政课同城联盟的运行机制及其取得的成绩。
淮南高校思政理论课同联盟教师共计7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并与各位专家学者从传播学、心理学等多视角开展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交流。
此次研讨会主题鲜明,各项议程紧凑,学术氛围浓厚。会议的举办,对探索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创新,促进我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