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美好安徽 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时代精神——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师生开展“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引导学生走近美好安徽,深化对党情国情民情的认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时代精神。4月19日至20日,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组织60余名大学生前往合肥,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
4月19日上午,师生们先后赴蜀山烈士陵园和渡江战役纪念馆,缅怀先烈英魂,赓续红色血脉。蜀山烈士陵园,宁静而庄重,全体师生在烈士纪念碑前庄严肃立,鞠躬默哀,以无声的敬意表达对先烈们的深切缅怀和无限敬仰。陵园内的“安徽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详细展示了从中国共产党创立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全省190位有代表性的烈士的光辉业绩,生动呈现出安徽人民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贡献。在渡江战役胜利76周年之际,师生们走进渡江战役纪念馆参观学习,馆内通过实物展示、场景复原和多媒体技术,生动再现了“渡江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船划出来的”震撼场景,使同学们更为直观地领悟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内涵。
参观渡江战役纪念馆
当天下午,师生们来到安徽名人馆和安徽创新馆,瞻仰安徽名人事迹,了解安徽创新重器。安徽名人馆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名人专题类博物馆,同学们从95组121位安徽历史名人的事迹中,深刻感悟这些名人的历史贡献和当代价值。安徽创新馆是中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场馆,馆内大科学装置的震撼展示、生物创新领域的突破实例,不仅彰显出安徽科技的硬核实力,更让同学们切实触摸到“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脉搏,深刻体会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所在。
参观安徽创新馆
4月20日上午,师生们走进包河区大圩镇,感受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伟大成就。大圩镇作为乡村振兴的典范,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多项国家级荣誉,始终坚持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旅游协同发展之路,全力建设美丽、富裕、幸福新大圩。在劳动模范、新农人的带领下,同学们实地参观了大圩镇的现代农业,全自动的农业机器与科学的培育方式让同学们大开眼界。随后,同学们参观了全国文明村磨滩村旅游度假区,认真聆听了大圩镇党委书记的现场授课,加深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深刻领悟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
深入田间地头,聆听劳模现场讲解(摄影:臧峰娟)
此次实践教学紧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大纲,以体验、分享等多样化实践活动为载体,将红色基地转化为高校思政课的拓展课堂,将其中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劳动模范结合亲身经历讲述时代故事,为“大思政课”的内涵和外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与强大的感染力。教师们纷纷表示,此次实践教学不仅能让大学生感受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社会主义伟大建设和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伟大成就,还将党的历史与现实有机统一、理论与实践深刻结合,让学生亲身体验党领导下安徽的百年巨大变化,从而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通信工程专业23-1班许锦阳同学说:“理论与实践的交融让我认识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时代创新发展的百年征程中,党的坚强领导始终是安徽巨变的根本保证。”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23-2班姜文鹏同学说:“这堂跨越时空的思政课让我懂得,新时代青年既要赓续红色血脉,更要用科技创新赋能乡土,让青春在理论与实践的交响中绽放绚丽之花。”
撰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臧峰娟
核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朱广亮
编辑:马克思主义学院 杨静
审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郭金明